神秘黑水虻成為垃圾處理新技藝?——專吃餐廚垃圾 垃圾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復雜多樣,且具有污染性、資源性和社會性,需要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社會化處理,如不能妥善處理,就會污染環境,影響環境衛生,浪費資源,破壞生產生活安全,破壞社會和諧。城市垃圾處理也一直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北京市餐廚垃圾主要來源于餐飲業、小吃店、快餐店、集體食堂等4萬多家餐飲服務單位。北京市餐廚垃圾年產生量約為80萬噸,預計2020年約106萬噸。目前已建成10座集中處理設施和30座就地處理站,總處理能力1402.8噸/日。 近日,一項利用“生物處理工藝”處理餐廚垃圾的新技術,正在東城區試點運行,目前每天可處理餐廚垃圾200噸左右,可謂既環保又。 在位于東城區玉蜓橋附近的垃圾分揀中心,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將送來的餐廚垃圾進行簡單的初次分揀,在去除雜質、脫水脫油之后,將把剩余的固體有機質垃圾送往位于河北大廠縣的處理點進行生物處理。 東城區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波表示,“目前全區3500余家餐飲單位,已經有2600余家實現了正規收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可以把大部分的餐廚垃圾進行集中的收運,進行集中的處理。” 新的生物工藝究竟是如何進行處理的呢? 位于大廠縣夏墊鎮的“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基地”,在4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一間“幼蟲培育室”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這里養殖的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就是處理餐廚垃圾的高手。原來,經過初次處理后的垃圾每天晚上被運到這里,經過乳酸菌除臭發酵之后,就變成了黑水虻的食物。 車間的負責人說,經過十天的黃金周期喂養,終黑水虻會把垃圾全部都消化,只剩下了黑水虻(成蟲)和它的排泄物。接下來,通過專業分選設備,可以將黑水虻成蟲和排泄物分離開來,昆蟲排泄物可以直接作為有機肥料變廢為寶。 那么黑水虻成蟲到底可以用來做什么? 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清洗之后呢,可以進入我們的大型的烘干機,通過微波烘干的技術,把蟲子變成蟲干。這樣呢我們就可以把它出口到歐美,做一些貓糧狗糧的寵物飼料。” 據了解,1萬只水虻可以在不到1小時之內便吃掉1公斤豬牛羊肉,不到20分鐘吃掉1公斤水果。在適宜的環境下,這些水虻24小時內可處理約800公斤的餐廚廢棄物,消納爛果、豬糞、剩飯菜等有機廢棄物特別有效。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的處理方式只是簡單的將餐廚垃圾做無害化處理,而未能將其資源化利用。該項生物處理工藝則可以變廢為寶,自4月份試點運營,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調試和人員培訓,日處理能力從初的每天5噸左右,提高到現在的每天200噸左右。 專家表明,這個技術的大特點,就是把高蛋白的富有營養價值的東西,轉化為蟲子的飼料。蟲子可以變成動物的飼料,蟲子的糞便可以變為肥料。整個過程中間沒有任何的污染,也沒有任何二次的污染的排放,整個把餐廚垃圾變廢為寶了。 餐廚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既是食品安全問題,也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課題。只有居民自覺減少垃圾產生、做好分類,餐飲企業分類收運規范統一,多元參與,各負其責,才能共護美麗城市,共享綠色生活。
掃一掃 微信咨詢
©2025 山東科弘微波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 技術支持:食品機械設備網 sitemap.xml 總訪問量:231978 管理登陸